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联系方式
电话:027-82636395 赵女士
邮箱:a17720483155@163.com
单位详情

一名电力系统线路工程师眼中的电网历史变迁

70

  来源:西安晚报

关键词:架空线路 电缆 电网系统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从煤油灯到节能灯、从水泥杆到铁塔、从架空线路到入地电缆……今年46岁的西安供电公司线路高级工程师王蛟在电网系统工作了27年,从架起的每一条高空线路到建设的每一个变电站,都让他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见证了西安电力事业的发展。

煤油灯手电筒曾是家里的常备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煤油灯还是不少普通老百姓家中必备的照明工具。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灯虽落户千万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蜡烛手电筒还是家中的常备品。

1992年,19岁的王蛟从原来的西安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供电局工程处线路三班当工人。“那时家里没什么电器,每个家庭的负荷就是一个灯泡,一般在15瓦左右。停电也是常有的事,晚上停电小孩写作业经常要点上煤油灯或是蜡烛。”王蛟回忆说,“要是灯忽然不亮了,大多是接触不良,拧几下接触好了就亮了。有时候出现问题也多半是线路老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市的大街小巷都布满了电线杆,一般100瓦几乎就够家里所有的电器使用。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视机、微波炉、电瓷灶等一系列用电设备步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一家的用电量可能达到上千瓦,甚至几千瓦,相当于过去的一个小单位的用电量,这样的发展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

架空线路曾是西安城市主要线路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纺织工业建设用电需要,1951年4月,西安人民电厂建成投运了陕西境内第一条35千伏西安至咸阳输电线路。很长一段时间,架空线路成为西安城市的主要线路。

顶烈日,战严寒,拉电线,固螺丝……1992年刚参加工作,王蛟就从事架空线路建设。“刚来参加训练就跟着师傅一块上到50米的高空,当时恐高,坐到平台上紧张得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儿。”王蛟清晰地记得当时师傅问他“害怕不?”他说“害怕!”随即,师傅把安全绳给他打紧,检查安全后,让他站到塔边直到不害怕才能回来。

1994年南二环架空线路是当年西安市的重点工程,这种新型四回路铁塔的搭建,对施工而言是个新挑战。刚工作不久的王蛟就被安排到此项工程中,工程开始时正值仲夏里最热的时节。阳光格外焦灼,上塔施工,汗水顺着脸庞滴落到铁塔上就是一缕白烟,皮肤不经意触碰到铁杆就是一道伤疤。“刚刚搅拌好的混凝土准备浇筑,稍有耽搁就会被烈日晒干水分。天气热,水是最重要的补给,即使每天喝满满几大壶水,嘴上掉层皮也是常有的事。”王蛟介绍说,由于架空线路在高空作业,施工期间往往顾不上吃饭。因此,他们一般早上吃得都比较饱,中午饿了,就直接把鸡蛋、饮料等吊送到塔上面垫垫肚子,直到完成作业后才下塔吃饭。

一天的施工结束后,工作服上早已结了一层层的汗盐。那时南郊过负荷严重,急需新的电源,工程工期紧急、一再缩短,施工主要靠人力完成,往往大家一连几天都回不了家,完工后连工作服都“立起来”了。

王蛟记得当时南二环没有高建筑,没有立交桥,周围都是田地,经过半年的高空架线后,铁塔建成,解决了周边急需用电的难题,成了南二环最高、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站在铁塔上向南望去,一眼就看到了大秦岭。

1988年投运第一条110KV电缆

城市快速发展,深埋地下的电缆也进入了西安市民的生活。1953年西安地区第一条电力6千伏电缆在纺织城投入使用,1957年第一条10千伏电缆投入运行,1973年第一条35千伏电缆投入运行。

由于电压等级不同,1988年西安市区投入运行第一条110KV电缆,当时受技术制约,这条电缆从瑞典引进,线路设计从西安变电站到皇城变电站,主要用于西安市的主网电网建设。“当时110KV电缆线路是全进口,主要来自日本、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安装人员及安装工具都来自国外。为了进行后期的电缆维护,西安供电局专门培养了第一批研究该电缆的110组,通过翻译、学习,对电缆进行维护和研发。”王蛟说,“通过不断探索,现在我们用的电缆已经全部属于国产电缆。那时候的电缆一年建设一两条,到现在几乎一年就建设几百公里。”

由于电缆埋在地底下,对环境、景观影响小,从2015年开始,架空线路逐渐从中心区域退出,市区逐渐被电缆取代。王蛟说,2015年年底,为市民用电服务了二十年的南二环铁塔线路被拆除,从“建塔”到“拆塔”,它见证了电力人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见证了西安市电力系统的发展,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

电力技术不断革新

随着电网覆盖范围的增大,电力技术的革新也紧随其后。

“原来组建铁塔时,施工全靠人力、滑轮组合,放线时也是通过拖拉机、人牵马拉的形式完成。”王蛟回忆说,“现在铁塔全部用吊车组,放线也已经变成了专门供架空行业用的张力机放线,提高了效率。”

以前进行导线连接,通常用一根管子将两根导线套入其中,在管子外面缠满炸药,在可控制的威力下,通过瞬间爆炸,将铝和钢筋熔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种爆融法运用比较普遍。王蛟告诉记者:“因为爆压的声音巨大,就像手榴弹爆炸一样,很多有过军旅生涯的工人反应较快,听见声响瞬间卧倒在地,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在那个年代爆压已经刻在了市民群众的脑海里。”由于爆压噪音严重扰民,1998年后,技术升级,爆压开始淘汰,液压机随之而来,施工现场,工人直接用液压机将两头导线压在一起,既没有了噪音,也更加环保了。

“一个水厂有了问题,不能影响上级水库,一个小水库有了问题不能影响上级大水库。”王蛟形象地比喻说,“电力行业也是一样,一个环节出问题,就要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影响上级用电。”当电力系统出现大电流或有事故时,早期通过电磁继电保护保证上级用电,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保护从电磁继电保护升级到集成电路二极管保护,随后又升级到微机保护,升级换代更加迅速,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软件的升级。王蛟介绍说:“微机保护具有高可靠性、高灵敏度。为确保供电不受影响,我们的微机保护已经做得非常复杂,原来只控制三四个保护类型,现在可以同时控制上千个保护类型,越来越精细。”

电力工作从计划性向服务性转变

1998年开始,西安市电力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过去两三年的工作量一下子要赶在一年内完成,变电站的建设数量也成倍地增加。一年四季,夏天最热的时候和冬天最冷的时候,就是电力系统最忙的两个关键时节,一个迎峰度夏,一个迎峰度冬。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用电,王蛟几乎没有修过年假。

电力的发展不光是技术的发展,更是管理与服务理念的变化。“以前工作是计划性、任务性。现在用户有需求,我们就会上门服务,想尽办法解决用户存在的难题,工作已经从计划性变成服务性,这是人思维上最大的变化。”王蛟说。

如今,随着服务的提升,无须购电卡购电、智能抄表测算、电费余额提醒等一系列便民举措让群众感受到用电的方便快捷。记者了解到,西安市正在持续推进户表改造,通过远程费控智能电表,用户只要提供客户编号就能购电,既可以到供电营业厅、利安电超市、邮政便民驿站等网点进行购电,也可以通过掌上电力、电e宝、支付宝、微信等手机客户端进行,支付电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极为方便。

每当古城夜幕低垂,大街小巷的路灯、景观灯竞相辉映,道路两旁景观亮化的楼宇璀璨缤纷。用电服务的变化,点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也让西安这座古城变得色彩缤纷,多姿多彩。

电力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西安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建国时的电厂独立供电,到现在的上百座变电站、多个电压等级,若将电形容成一个人的骨架,每个用户就是一个末端神经,电力的发展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安电网每一步的发展变化,都凝结了电力人的心血和汗水,汇聚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动能。